禅修中心

Master French

中国化佛教之浅思(三)——常净法师

发布时间:2020/08/25 22:57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传入的宗教,在近三千年的传播中,逐渐的被本土社会所接纳融入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佛教,进而东传直至向世界各地弘传。这种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於强大的经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到底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经济模式是如何构成的呢?

     首先,佛教的初传是从皇室贵族开始推行的。为何历代皇帝贵族要推崇佛教并资助它的发展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佛教的教义思想本身极具有服务皇权贵族维护其统治的义理,更为尤甚,佛法之益更适宜于社会上层贵族之学修。

     故此,历代王朝皆以皇帝为主要推行倡导者。以上层王侯贵族为随行者而推动之。

     无论从政策制定的优惠还是物资供应的寺产中皆以保证它的生存发展。历代皇帝中,当以梁武帝为代表对佛教的推行。当然,历代皇帝包括盛唐之太宗,武则天等亦是如此。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实在这些朝代的更替中,除几个皇帝在短时期的灭佛运动列,绝大多数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规范支持发展的。

其次,寺院的经济在过去是有政策性的保障的。如,寺庙会有土地房产可以租售农民以满自养。这种寺院经济是有个发展变化的。

     在中国禅宗兴盛之前,寺院僧人是不劳作的,主要是从事经典的研究与学习,如同现在一所大学的老师一样。经济也主要靠王侯贵族供养,以及寺院的土地房产等。(过去寺院里的田地房产等是国家给的,并且是不纳税,不纳粮,不纳工的。)随着佛教中国化的日益深入,特别是中国禅宗兴起以后,便提出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经济模式。主张僧人劳作,同时也提倡勤俭节约,粗茶淡饭。僧人的生活要向苦行僧一样的简朴,穿衣要“百衲衣”,吃饭要“日中一食”,睡觉要“广单简朴”。不捉金钱,不置田产私物等。为中国佛教创立了更适合于中国社会中国人思想的佛教“清规”。

     因此禅宗自从有了“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丛林清规,被中国社会中国老百姓所接纳。

     自此,佛教才真正的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也迅速的被社会各界包括文化艺术领域的人士也情有独钟。

     历代文人墨客甚是如此,如:苏东坡,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等,无不是与佛教有深厚渊源。

     佛教经济思想的中国化,才使佛教真正的融入到中国社会,真正的佛教信仰才由上层人群深入到老百姓的信仰中。

再者:当代佛教在社会经济架构中的作用呢,现代社会经济与过去社会经济有一个发展中的区别,过去是以“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种社会道德思想,对从商这种市场经济地位还是不高,而如今社会则是以经济为核心发展的世界潮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佛教也进行了适应发展,佛教寺院与国家的旅游文化相结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四大佛教名山”以及各大景区寺院等等,以“普陀山,少林寺”等为代表创立了一种新型的佛教在社会中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慢慢地更合乎社会的需要与佛教自身的发展。这也是佛道教(传统宗教)在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新时代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所谓人间佛教的提倡,传统文化自信的宣扬,养老助贫的慈善,艺术文化产业的形成等等,皆现出了当代佛教的中国化景象。

     总之,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也是它积极融入社会,主动承担应有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真正的成为利益社会大众的服务型的宗教。